上一页|1|
/1页

主题:中国千亿元市场的校服为何丑到爆?

发表于2014-09-17

   中国千亿元市场的校服为何丑到爆?



9月份是开学季,很多人估计跟我有一样类似的想法:中国学生的校服为什么丑到爆?

这是一个用户体验的奇葩现象,校服是一个巨大的生意。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数据,2013年全国中小学生总人数约2.08亿。校服有夏季、春秋和冬季三类,假定平均每个学生一套三件套的标准制式校服、每套校服180元计,2013年市场整体容量在374亿元左右,若以每人两套算,则有749亿元的潜在市场。

关于校服,有几个特别毁三观的段子。2014 年 3 月末,中、美第一夫人在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旁听几何机器人课和书法课,但最受争议的却是校服——站在米歇尔两个女儿旁边,接待学生身穿后来被网友热烈讨论“丑到爆”的蓝白运动校服。

另一个段子是,青春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学生的衬衫左胸口标有“精诚中学”和学号,男主角是850020,衬衫右胸口标着“柯景腾”,女主角则是850027,衬衫右胸口标着“沈佳宜”。一家校服生产企业伊顿纪德的员工看了这部电影,判断这样的校服目前在内地无法生产——单是中国父母爱给孩子选大一号的衣服所导致的校服调换,校服库存量就很可观了,如果再加上校标拆装的程序,成本会更高。

《彭博商业周刊》最近爆料了校服产业链,我关心的是,这么一个制造大国,为什么全是很难看的校服:

1、决策环节复杂。校服产品的用户和埋单者并不是同一人,它更多以学校和家长的意志为转移。学校要听国家教委的,1993年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加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学生装的设计原则“朴素、大方、明快、实用”。学生则要听家长的,“有些孩子的爷爷奶奶还说,孩子在学校穿5年,要买大两号的。”

2、产业链复杂。与零售服装“以产定销”不同,团订校服是“以销定产”。校服可以在款式上学习优衣库(Uniqlo),在供应链上学习Zara,但它跟服装业别的品类有很大区别,销售情况复杂,涉及教育系统、校长、家长、学生、区域差异等冲突。伊顿纪德起初希望根据每所学校的特点做“一校一服”,很快就发现无法实现。一所学校每年新增几百名学生,一个学生多时会订十几套衣服,学生身材跨度从130cm到190cm不等(还不包括特殊身材)。

3、学生是校服产业链中最被忽视的一环。校服的意义——身份认同。校服起着联系学校和每个学生个体的作用,各个学校的制服不同,一眼就能够分辨。

互联网能颠覆一下校服吗?

发表于2014-09-17

无话可说啊

上一页|1|
/1页